深度报道
当前位置: 专题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常开长盛——“民族团结先进个人”风采展(五)



编者按 一直以来,学校党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2022年学校组织开展了第二届教职工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工作。即日起,党委宣传部对获表彰的10个先进集体和20名先进个人进行宣传报道。



徐丽曼:不负每一份热爱


在勤德楼B402教室里,同学们正聚精会神地盯着一体机投影,抄起铁锹植树、点起油灯教社员写名字、下渠挖冰打土坝……同学们穿越时空,跟着青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对下乡的场景进行360°沉浸式体验……


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丽曼利用新华网的VR模式做出的新型课堂设计。接轨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在教学中根据同学们现在的接收特点和思维方式更新思路,做一些体验感、情景感较强的课题设计,是徐丽曼的教学特点之一,能让同学们对相关内容的印象更深刻、感悟更透彻。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如何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让同学更感兴趣的课堂设计是她面对的问题。“我通常会在第一节课和同学们聊聊思政课的性质与功能,为什么要学思政课,为什么全国各个高校都要学思政课。思政课不属于纯粹的知识性的课程,它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上的潜移默化……”徐丽曼认为,开学第一课是至关重要的一课,让同学们正视思政课,对这门课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激发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热情,远比填鸭式教育要有效。


“老师,我认为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统一,就要实现贡献与索取的统一。”“老师,我认为社会理想指引着个人理想的基本方向,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这原本普通的课堂变成了一个小小的“百家讲坛”,离不开徐丽曼的因材施教,对于文科生来说,徐丽曼引导同学们发散思维,让道理越辩越明。在理工科的课堂上,她就先把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历史事件等事先介绍一下,帮助同学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便同学理解。在教授研究生时,课堂上研讨的内容多一些,关注时代发展更前沿的事件多一些。



徐丽曼立足校情学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目标,加强课程建设,所负责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获批辽宁省一流课程;加强教学改革探索,承担教育部立项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等省级以上项目14项;主持或参与的教学成果获省级以上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连续10年承担新生“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讲座,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深埋学生心中;秉承“课在课外”理念,坚持与各民族大学生“结对子”,被学生推选为第三届大连市我最喜爱的青年教师。带领学院学术骨干,深化共同体理论研究,重点向潘岳书记提出的“十个问题”聚焦,并作为日后的研究方向与工作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参与两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校本讲义编写工作,承担部分章节的写作任务;围绕中华文化认同、铸牢教育等发表理论文章20余篇;参与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覆盖调研”等调研工作,研究报告获国家民委调研报告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入选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计划。


作为受邀专家,徐丽曼解读《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的文章在中国民族报发表;文章《要善讲中华民族的故事》发表后并被国家民委网站、学习强国公众号转发推送;作为金普新区理论宣讲团成员,面向社会各界宣讲20余场,宣讲中积极融入共同体理念,强化共同体意识。


从教十四年来,徐丽曼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教书育人,她对教学的热爱与投入,被同学们感受到、捕捉到,同时也热烈地回应着。徐丽曼与同学们的交流讨论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也延伸到了生活中。有一些同学会和她聊国家政策调整、社会热点事件、国际国内形势,表达自己观察到的一些耐人寻味的小事情,分析背后潜藏的思维与逻辑。很多学生即使已经毕业,在某些重大的人生事件上还是习惯向老师倾诉、交谈、剖析,甚至为老师寄来一封封手写的长信,徐丽曼珍藏着同学们每一份心意、记录着每个教师节都不会缺席的花束。


郭丰:一切为了学生好


“一切为了学生好”是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教师郭丰的工作准绳,也是他多年学生工作的真实写照,他严格要求自己,关心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把传道和解惑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郭丰曾有一名学生一度产生了退学的想法。经过和学生深谈,了解到学生是因为找不到大学学习的方法以及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郭丰以多年辛苦学习和家庭期望为例,为学生分析退学的缺点,每天通过发微信、打电话的形式安抚他的情绪,多次与学生家长沟通,与宿舍成员和班委成员沟通,让他们多去关心帮助那名同学,多带他参加学校举办的活动比赛等,第一时间通知各种活动的信息,最终,在郭丰的坚持不懈下,学生打消了退学的念头,并在学校重新激发了学习的热情,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走出阴霾。


如果说父母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依靠的人,那老师就是学生在学校里最值得信赖的人。郭丰从走近学生到走进学生。在他看来,老师是一个亦师亦友的身份,无论学生精神压力大,消极生活,急需开导,还是学习上遇到瓶颈,难以突破,郭丰都会第一时间了解情况,给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想学生之想,急学生所急,将关心落实在实际行动中,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让他们在学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郭老师是一个很认真负责的老师,前几天我们的企业微信出现问题,无法使用,向他说明情况后,他先是打电话告诉我们不要着急,随后就联系相关的技术人员解决问题,最快时间内帮我们解决了。”郭丰所带的21级同学说。“郭老师是一个值得信赖的老师,晚上九点多的时候,我的腿烫伤了,联系郭老师之后,他第一时间赶到我们宿舍带我去了医院,忙前忙后,让我很感动。”另一位同学说。


学风是学校的隐性课程之一,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和气质,也是一个班的立班之本。从入学开始,郭丰就强调班级的学习氛围,呼吁学生干部,班委成员发挥带头作用,引导基础差和找不对学习方法的同学高效学习,积极响应学校“一帮一”互助小组的号召,坚持严谨的工作态度,打造“有高度的学风”,通过组织科技活动等团学活动营造“学在民大”良好氛围。他说:“学风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个抓手,作为学生,要学到真本事,学风建设刚好是与之契合的。只有学到真本事,才能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之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十年来,郭丰一直秉承着“一切为了学生‘好’”的原则底线,保持着严谨踏实的作风,注重学生的思想引领,及时解决学生学业、生活、心理、感情等方面困难,公平公正开展学生奖、助、勤、贷、补工作,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不仅是学生个人发展“好”,也要提升自己,与时俱进,让学生在校感受“好”。


郭丰自2015年起担任学生支部书记,不断增强支部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加强党的建设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带头住校,冲锋在前,支部党员主动参加校园疫情防控,辐射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党课的主题班会上,他鼓励学生多关心时政,了解国情,主动担任学生的入党介绍人,从点滴处进行指导 ,在他的带领下,多名学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支部学生党员姜昱竹入选《人民日报》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


“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这是一份幸福感和成就感不断提升的职业。看着自己的学生从最开始对未来充满迷茫,经过一步步的学习,积累经验,毕业后能够少走弯路,在属于自己的岗位上闪闪发光,他们是我的骄傲。”郭丰说。


朱艳秋:不忘初心勤耕耘


做辅导员时,他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学生们最坚实的后盾;在教务处时,他勤勤恳恳,做好学校教学秩序保障;在后勤管理处时,他坚守后勤人对学校、对师生的职责和承诺,乐在人后,勤于人先;在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工作时,他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民大自己培养的毕业生并留校工作的朱艳秋来说,感恩学校对他的培养,时刻践行民大爱生如子的优良传统,让各民族学子切身感受到民大家庭般的温暖。


留校工作后,朱艳秋从成为文法学院辅导员那一刻,便立志要将求学时学校对自己的那份爱传递给更多的同学。他经常深入学生寝室,和同学们融为一体,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他多渠道了解民族地区学生的家庭状况,积极精准落实学校奖助学政策。朱艳秋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批评与褒奖并行,着重培养品学兼优、思想端正的优良班风,让学生们从实际出发去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也让学生们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体会到学校的关爱。


在教务处工作期间,他负责全校的排课管理、选课管理、考试管理等教学运行秩序保障工作,他充分发挥自身的计算机专业优势,推进信息化建设,解决师生的现实困难。学生在选课过程中,经常出现同一时间段选择了两门课程,造成了课程冲突,他不断思考总结,提出选课系统改进方案解决了这一问题,并由教务系统公司开发完成;同时,还设计了教室借用系统,不仅提高了办事效率,也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腿、师生少走路的办事模式。



“一所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后勤服务作保障,把师生对美好校园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工作的努力方向”,这是朱艳秋在后勤管理处任职时领导对他说过的话,他至今记忆深刻。在后勤管理处工作期间,朱艳秋的工作涉及了大大小小很多方面,从修个门窗换个锁的小事,到事关全校师生的食品安全工作,再到房屋场馆及基础设施改造等较大的施工项目,他都能够娓娓道来。按照学校对后勤工作“高、严、勤、快、实”的工作要求,接到师生报修时,他都能快速响应,及时到现场勘察并组织开展维修工作。食品安全工作关系到师生舌尖上的安全,他积极落实学校和处领导关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要求,参与组织学校食堂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在与食堂经营单位共同努力下,学校9个食堂全部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开发食堂评价系统,第一时间处理师生在用餐过程中的建议和诉求,针对发现的问题,督促食堂及时进行整改,不断提高食堂自身管理水平,筑牢学校食品安全防线,确保各族师生舌尖上的安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总是在防控一线,组织师生开展核酸采样、新冠肺炎疫苗接种等工作;每次校园封闭管理,校园里都有他的身影存在。“作为一名后勤服务保障人员,能够在疫情防控期间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感到特别荣幸。”朱艳秋说。


岗位调整后,在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岗位虽然接触同学们的机会少了,但他依旧坚持去关心帮助学生,对身边的学生进行引导,引导他们团结爱校、自立自强,让同学们思考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新岗位、新要求,他积极向领导和身边的同事学习,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事业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打铁必须自身硬,微末沙土筑长城。经历过多岗位历练的朱艳秋,守初心担使命,不断学习、注重提升,立足自身岗位职责,为打造“学在民大”的民大口碑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民族之花在民大沃土常开长盛。




上一条:【促三抓·落三抓】以扎实的学科学术交流助力学院高质量发展

下一条:【“走转改”小分队报道】微特写:把老师潜心研究的身影留给学生——访设计学院白木方舟童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