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当前位置: 专题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走转改”小分队报道】建筑学院:聚焦学院特色 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就业形势不等人,必须要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


“所有工作室老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推动毕业生早就业,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


建筑学院召开的就业创业工作推进会,认真分析和把握就业形势,结合学院的学科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实际,超前研判、主动求变,就落实202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加强对毕业生的教育、管理与服务,提高2024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等方面工作进行部署。一直以来,建筑学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调动全院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学院实际,全力探索党建、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等各项工作发展新路径,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持续加速。


做好“技术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哈达碑镇坐落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的西北部,文化资源丰富,如何依托独有的文化资源和产业优势,推进特色村寨建设,让村寨更加宜居宜业宜游,是摆在哈达碑镇前的难题。


当哈达碑镇的需求传到建筑学院,学院迅速组建了专业的设计团队,带领学生历时两个多月,通过实地走访,了解村庄布局、乡村景观、历史古迹等,对76处民宅及生活环境进行改造设计,对水系以及村寨环境进行勘察,提交了第一期设计方案,让哈达碑镇的特色村寨设计既留得住“形”、又守得住“魂”。


从2006年建筑学专业成立到建筑学院成立,多年来,建筑学院一直把视角放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服务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上来。以现有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环境设计专业三个学科为基础,结合各专业教学、科研内容与方式,将专业学习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融合,围绕民族地区及地方区域发展,结合典型项目开展教学,推动解决民族地区的保护、规划、建设、生态、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同时,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改革,引导学生关注民族地区基本建设并进行团队协作,注重民族地区城乡建设现实问题的应对,培养为民族地区城乡建设服务的意识与使命感。



围绕民族地区及地方经济发展,学院加强学科发展和科研建设规划,推动本科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度结合。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建立合作扶持项目,着重研究解决民族地区的保护、规划、建设、生态、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落实校地、校企合作机会。与抚顺新宾县,金普土门子村等地,完成乡村规划、环境整治、专项设计多项,为地方解难事,以实际行动助力民族地区发展建设,服务乡村振兴。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党的领导,将学科建设目标与新时代国家战略目标相统一,围绕民族地区及地方经济发展,加强学科发展和科研建设规划,推动本科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度结合。”学院副院长李仂介绍。


种好“梧桐树”为学院发展引入人才活水


青年教师宋雨本硕博就读于清华大学,主攻建筑历史研究,是建筑学院去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虽然来到学院的时间不算长,但是她很快融入了这个集体。今年申报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史研究”获批了2023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


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学院积极谋划,多方努力,围绕引进培养、评价激励、服务保障等方面制定人才政策、行动计划及配套措施,凝心聚力引才育才。这两年,根据学科需要,已考核引进4名博士,学院的师资结构更加合理。


围绕全院发展需要,搭建多形式、立体化的人才培养平台,学院首次获批了学校培育学科团队,团队以“人居环境建设与治理”为研究主题,致力于研究解决东北地区城市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发展问题,促进了学科发展,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增强了专业人才培养和科研的有机结合。


“学院实行‘1+1’预聘制,也就是必须发表一篇高水平论文,并在另三项任务中选择完成其中一项,评价上突出业绩贡献、使用上坚持唯才是举,真正把‘第一资源’转化为‘第一动力’。”学院副院长同丽嘎介绍。


今年年初,学院教师耿舒畅、吕强被派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的设计团队,学院鼓励并全力支持,让他们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古籍展的设计工作中。耿舒畅主要负责“大团结”展厅,他发挥专业优势,克服重重困难,耗时7个月,经过多次的方案修改、细化和实施,无数次地校对、确认,最终给观众呈现出了一个更沉浸、更直观、更有趣的展陈设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深邃思想和丰富实践。



引进来、培育好、留得住,学院坚持“引培并重”,搭建尽展其才的好平台,让人才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把青年教师视为事业发展的源头活水,精心筑好青年人才成长根基。


在今年举行的“乡村振兴与韧性建设学术交流会”上,城乡规划系主任魏广君、辅导员何家兴在院长侯兆铭带领下,不仅在会上听到了各位专业大咖的主题汇报,还参观了民族建筑规划研究所、模型实验室、构造与材料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等地,在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引进、办学规模等方面增长了见识,开拓了眼界。


“学院与其他高校建立优质资源合作共享机制,共建科技创新团队,广泛聚集优秀人才,在教学、科研项目等方面共建共享,为师生搭建多层次发展平台。激励广大教师忠于职守、艰苦奋斗,全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发扬工匠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院院长侯兆铭介绍。


甘当“老耕牛”用匠心书写建筑人生


“通过参观展览,我深入了解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我将继续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为社会发展进步作贡献。”在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的环境设计212班牛森弘,一边用手机拍照,一边发出感慨。前些天,建筑学院组织师生代表赴北京参观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通过实地参观,同学们不仅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体悟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的伟大向心力,还感受到了老师们开展布展工作的匠人精神,坚定了专业自信。


鼓励学生走出去,带着学生走出去。这一年,建筑学院的学生们奔赴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大连市土门子村等地,投身实践、深入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区,交出了一份份专业的实践报告。学院将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教育教学和实践之中。注重德育和智育结合,赋予专业思政课程新的时代属性。学院教师获批多项课程思政课题,向学生传达城镇化发展、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乡村振兴等相关国家战略、法律法规、重要会议精神,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城乡发展观、民族观,建立法治化、人本化、生态化的规划师价值观奠定基础。



学院深化四年(五年)三段制工作室模式,增强工作室师生凝聚力,形成以工作室为单位的本科学习、科研团队,完成核心课程的研学并组建学科竞赛团队,积极参与具有影响力的学科竞赛。学院现有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辽宁省一流课程。各等级一流课程以及思政示范课程涵盖了建筑学院三个专业核心课程。依托这些课程建设,学院进一步优化三个专业的教育大平台建设,整合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当前我国城乡建设的主要任务,涵盖民族地区城乡建设、城镇化、智慧城市、存量更新、韧性城市等内容,做到分合有度,相互协调支撑。


学院还通过座谈会、研讨会和班团会、手绘竞赛、模型大赛、教育劳动月、主题音乐会、组织各民族学生看大连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各民族学生深入了解党情国情校情院情,树立爱党爱国爱校情怀,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理想信念。


“建筑学院秉承‘服务于国家基本建设的需求,服务于民族地区基本建设的需求以及培养传承民族建筑文化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办学理念,立足于创建一流的民族建筑教育,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答卷。”学院党委书记陈瑞说道。

上一条:【“走转改”小分队报道】环境与资源学院:走出教学科研融汇育人新路径

下一条:【校园先锋示范岗】向先锋看齐 向使命聚焦——2023年“校园先锋示范岗”个人展(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