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当前位置: 专题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走转改”小分队报道】环境与资源学院:走出教学科研融汇育人新路径

2019年,一篇《洛桑竹玛: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对各族青年的深情寄语》的报道让更多人认识了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学生洛桑竹玛。那一年,洛桑竹玛作为代表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亲耳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这位来自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女生,在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培养下,从本科生到研究生,获得过“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辽宁省大学生党员标兵”等多项荣誉,在学科竞赛、论文方面也获得过重要奖项。研究生毕业后,洛桑竹玛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党委办公室工作,学以致用,贡献力量。洛桑竹玛是环境与资源学院人才培养的一个典型例子,也是学院多年坚持科研教学融合发展的体现。


环境与资源学院自2011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培养和造就适应时代要求的合格专业技术人才为己任。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已成为培养追求科学真知和勇于担当有志青年的摇篮。


创新教学模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2023年举行的东北三省一区第三届大学生生态环保作品竞赛上,共有46所高校、591支队伍参与进来。这已经是环境与资源学院连续第三次承办该赛事。环境与资源学院党委书记崔玉波是赛事的发起者,从2012年的校赛起步,到2016年升级为市赛,2021年升级为省赛,后又成为东北三省一区的赛事。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崔玉波计划让这个赛事升级为国赛。学院将专业课程有机融入社会实践,依托课程承办系列竞赛,逐步形成了“社会实践与赛课一体”教学模式,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


“希望以研讨会为契机,按照省际互通、校际互动、校企互补、线上线下联动的原则,整合各高校和企业的优质师资力量,形成理论讲授、实践指导、技术培训师资团队,打造教研共同体。”在2023年辽宁省普通高校虚拟教研室环境工程专业产教融合教学改革虚拟教研室研讨会上,崔玉波呼吁。近年来,学院着力以东北和西部地方高校为主体,构建专业优质师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共赢机制,以“大学生生态环保作品竞赛”活动为支点,重构育人体系,突出特色内容,促进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应用与创新、育才与育人、传承与发展相互融合。


去年年末,我校大连市污水处理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围绕“碳中和”主题,在大连德泰水务环境有限公司召开技术交流与培训会议。参加会议的既有崔玉波、欧晓霞等相关领域专家,也有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代表。环境与资源学院的4位博士和1名研究生作了主旨报告。“此次培训交流会对污水处理碳中和技术的新方法和存在问题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对污水处理碳中和技术创新方面提升有很大帮助。”研究生杨宇轩说。


校企合作也是环境与资源学院多年来坚持的教学改革尝试,学院已与20余家社会知名企业合作,建有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总计6处。教师主持承担省部级教研项目30余项,出版教材4部——其中1部获辽宁省首届教材建设奖,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学院共有四个专业,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科学专业建设成为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成为校一流本科专业;新成立的经济林专业也立足新农科建设导向持续发力。教学成果不断产出,人才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学院通过深化教学实践改革,围绕‘社会实践与赛课一体’‘校企协同育人’等模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解决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的问题,构建以能力导向为基础的,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下培养出具有扎实知识、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实用型专业人才。”学院副院长金华说。



潜心科学研究 扎根服务民族地区


油茶、文冠果、吴屯杨、食用菌……这是一个个植物、菌类的名字,更是当地百姓发家致富的法宝。学院深入落实学校“四个突出”战略,坚持服务国家,扎根民族地区,吕国忠、阮成江、鲍雅静……一位又一位教师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和专业特长,把凝结自己心血和汗水的种子播撒在祖国大地上,让更多地区因大连民大的帮扶开出“致富花”。“学院教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资源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微生物系统学与资源利用、草地生态学与生态修复、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等。已在贵州、内蒙古、新疆、云南等多地开展了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示范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学院副院长欧晓霞介绍说。


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欧盟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各级各类项目1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其中3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研奖励8项。学院教师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崔玉波承担污水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及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和臭气治理技术研究,为当地企业排忧解难,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阮成江在赴民族地区开展科技攻坚服务乡村振兴的同时,时刻注重将学生培养穿插其中,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学生还需要全程参与项目开展工作,并在当地进行现场实践……在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教学成果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书本上没有的实践经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 培育学子成长成才


去年五月份以来,大孤山富港社区的孩子们比以往更加期待周末的到来,因为大连民族大学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给他们带来了丰富而精彩的拓展活动和授课内容。大手牵小手,一起学习;视听说读写,样样进步。这是环境与资源学院组织的“雏鹰助学”项目。学生党员、团员走进大孤山富港社区,通过每周末的课程辅导和拓展活动,让社区学龄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快乐成长。也提升了大学生的责任感、奉献意识和服务意识。“学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才培养理念,充分利用校地合作、社会实践、科学调研等平台,师生一起走进企业、农村、科研院所,在社会大舞台摸爬滚打、历练成长。教育引导学生争做追求科学真知和勇于担当的有志青年。”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泽说。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学院坚持“一盘棋”思想,充分调动班导师、专业教师、学生工作者等各方面积极性,分工协作,形成合力。老师们既传道授业解惑,又要求学生养成讲规矩守纪律的良好意识,致力于走进学生心灵,与他们促膝谈心,做学生心灵的“共鸣人”,成为学生的严师益友。“立德树人的落脚点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要义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学、科研、管理、实训等各个环节,真正肩负起学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的重任。学院积极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将科研、教学融入育人工作,走出了教学、科研融汇育人新路径,不断结出育人硕果。”学院院长阮成江说。



上一条:做新时代好青年——模范班集体报道之三

下一条:【“走转改”小分队报道】建筑学院:聚焦学院特色 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