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当前位置: 专题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常开长盛——“民族团结先进个人”风采展(一)


编者按 一直以来,学校党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2022年学校组织开展了第二届教职工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工作。即日起,党委宣传部对获表彰的10个先进集体和20名先进个人进行宣传报道。


杨大伟:奏响民族团结之歌


“只有自己满怀激情地传承知识、教书育人,才能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是机电工程学院教师杨大伟对自己的工作职责要求,也是他追求的理想目标。他用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和对学生的真挚情感,不断浇灌着民族团结之花,在民族团结进步中奋斗前行。


来校工作近十年,杨大伟一直从事人工智能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他把专业优势同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承担、参与省级自然科学基金1项,其中《少数民族舞蹈艺术表现运动学机理与复现技术研究》致力于“民族舞蹈动作研究与机器人的复现技术”的研究工作,旨在推动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与再现技术的发展,课题方向着眼服务国家战略,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紧密围绕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宣传与推广,将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创意相结合,为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助力,形成机器人技术产业化规模,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更为民族地区轻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障。该项技术不仅可以提供对民族舞蹈动作及其文化的解析,更可通过舞谱来记录、复现出人的舞动动作,实现单目摄像头下的人机复现交互技术。



科研上取得的成果成为杨大伟课程思政的第一手素材。在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的课堂上,通过动画短片的形式,将民族服饰与时代潮流趋势相结合,展示那些前所未有的人工智能服装新产品时,学生们沸腾了,课堂的气氛被点燃。自动化185班孟义智同学,对民族舞蹈动作与民族服装的AI变革研究十分感兴趣,在杨大伟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孟义智成功考取了我校研究生,并立志要针对这个科研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学习,期待将自己家乡的民族服饰魅力,尽情地展示给更多的人,让家乡传统的美被更多人所接受。这项课程思政内容改革,获2021年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


随着科研与教学的深入,身为班导师的杨大伟,在指导班级工作中注重用科研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多学生都被这样新奇的研究所吸引。有一年大年初一早上,杨大伟的学生毕程送来新年祝福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在科研上遇到的问题。他要发表一篇高水平期刊论文,为此他已经做了7个多月的前期准备和数据积累。为了让他明白学术的真谛,师生两人直接在教室里开启了热烈的学术讨论。教室里回荡着两个人激烈争辩的声音,时而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时而侧耳倾听、边听边记。俩人既是师生,更是伙伴。近年来,杨大伟先后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奖1项,3次校级优秀班导师称号,1次校级先进工作者称号。


杨大伟的学生自动化专业许烨豪同学因为先天性口吃导致无法正常交流,颅骨做过手术,一侧听力丧失,刚入学时感到十分自卑。在这样先天不利的条件下,许烨豪依然坚持学习进步的梦想。杨大伟得知此事后,在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互动前提下,开展了细致入微的全方位培养工作。不会说话,那就从简单的对话开始,教一句,再说一句;不会表达,那就不怕停顿思考好再开始,想一句,再说一句。讨论问题时,耐下心来,静静地等待每一句话从学生嘴里说出来;谈及情感时,静下心来,细细地听学生把潜藏内心的情感倾诉出来。小到练习口语表达,大到文字撰写、发表文章,经过3年的陪伴成长,许烨豪同学逐步从一个胆怯不敢说话的小男孩,变成了能够在全国自动化年会学术报告上用汉语、英语流利演讲的大学生。当他代表大连民族大学,英姿飒爽地用英语宣读论文那一刻,定格成一个里程碑,见证了师生二人多年的努力和友谊。


闫建芳:用爱点亮希望的火把


从事高等教育十六年,生命科学学院教师闫建芳把自己的心血倾注到学生成长成才的每一个细节中,是学生成长路上真诚可靠的引领者和陪伴者。他坚守教育初心、爱生如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闫建芳始终把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正确的政治立场作为教育工作的基石,对教育充满热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各民族学生成长成才,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全过程育人的有效措施。他充分利用班会、授课、座谈、党员对接等机会邀请校内外名师、校友和优秀毕业生,线上线下指导学生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观,补足精神之钙。


在多年的探索中,他深知学生在大学生涯的每个阶段都有重心,基于此,他在大一抓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大二注重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素养,大三开展考研和就业动员,大四提高就业能力,手把手教学生扣好大学生涯的每一粒扣子,使学生不断成长进步。


2022年上半年,他与学生同吃同住55天,点对点帮扶学生考研和就业,陪学生熬夜备考面试、反复修改投递简历,把共同进步体现在学生工作的每个方面。毕业时,他所带的班级就业率达到百分之百,考研率达22%,成效显著。


学生们说,闫建芳是师长,对他们严格要求,但更像父亲,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陪伴他们成长进步,共同走出阴霾。



2021年底线上教学期间,闫建芳每天与学生联系,在线上积极开展教育工作,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诉求,采取全方位帮扶。在2021年考研报名前夕,他的一名学生因报考院校专业调整,导致无法报考,情绪极其低落。闫建芳多方联系,为学生量身定做复习计划和报考院校,并每天联系和鼓励学生,和他共同复习备考。最终,学生走出忧郁,重拾自信,以421分的优异成绩成功考取研究生。


闫建芳认为对学生的付出不会是无用功,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够有所作为。有一名学生因为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沉迷手机游戏缺课严重,闫建芳就每天带着早餐到学生寝室叫他起床一起吃饭,和他聊天,忆童年,说成长,讲家庭,谈人生,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学生先被感动,后被改变,唤起了最初的梦想,最终顺利入伍。离校的那天,他发信息对闫建芳说:“如果没有您,我可能读不完大学,更不可能去参军,我的人生会一直灰暗下去,是您给了我希望和力量。”


在闫建芳的教学经验里,家访是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他利用每一个寒暑假期,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生家访工作,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着力解决学生面临的困难,让家长更了解并支持自己的孩子。十六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家访了近百名学生,“当你走进学生家门的时候,学生的心门其实已经向你打开。”闫建芳如是说。


“班导师可能是一份没有丰功伟绩的工作,但却是一份责任无比重大的工作,因为我们不是生产产品,我们是在培养人才。”闫建芳做了十六年的班导师,他把自己的工作理念总结为六个字——“不打扰,重实效”。在学生困难的时候多伸手,在学生失意的时候多安慰,在学生犯错的时候多提醒,做雪中的“送炭人”。在他担任班导师的十六年中,100多名学生从入学时的懵懂青涩,到毕业时的自信成熟,学生考研率超过20%,5人次获得辽宁省优秀毕业生、大连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30多名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这些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他们在圆梦的同时也为闫建芳的筑梦之旅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武志东:科技支持民族建筑保护


为保护与传承传统民族建筑,十余年来建筑学院教师武志东多次深入贵州省、海南省等地,带领学生开展实地测绘与信息采集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和民族建筑保护项目。从建筑学和社会学两个角度开展关联性研究。先后完成包括羌族、黎族、侗族、土家族、满族等建筑研究、保护工程与教学活动。通过实地测绘少数民族传统聚落,讲解传统聚落建筑史,学生亲身感受灿烂文化、优秀传统,亲眼见证民族地区的巨大社会进步。


武志东带领学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访谈、交流与共建活动,增进民族交流、民族互信和民族团结。带领学生实地测绘传统聚落,采集数据信息,构建数字化传统聚落模型数据库。同当地居民一道,一根梁、一片瓦亲自动手,共同保护历史遗存、再现、复原历史建筑,为当地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与智力支持。在全链条实践过程中,亲身感受民族地区的工作现状,为学生到民族地区工作积累经验。


海南省黎族传统聚落、船型屋建筑极具民族特色,是海南珍贵的文化遗产和民族瑰宝。五指山初保村和东方市白查村是全国乃至世界仅存的两个完整的黎族传统聚落。武志东多次带领工作队深入黎族村寨,以建立民族建筑数字博物馆和空间数据库为目标,开展全息式数字信息采集与保护教学实践,并对黎族聚落和黎族文化开展深入的学术研究。



工作队采用学研产一体化,全方位、全过程、沉浸式教学实践模式。教师和学生吃住在一起,工作在一起。白天一起调研、测绘、走访、施工,晚上一起查资料、画图、开会、讨论。打通理论课与实践课,随时讲解演示,全员动手施工;打通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使两者融为一体。沉浸式的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心理、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带来了全新而深刻的触动。


师生对两个村落的地形、地貌、地物以及建筑、植被、水系和道路进行数字信息采集、编号登记,绘制成技术图纸;对建筑形制、结构、构造、材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建立三维数字模型和动画。民大师生与当地黎族建筑技术传承人合作,开展了黎族船形屋的实体搭建与再现研究工作。


工作队克服了烈日酷暑、水土不服、山路崎岖、生活艰苦等困难,圆满完成了黎族传统聚落的数字化保护与整备工作。为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数据库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技术保障,为黎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创造有利条件。


撒下团结进步的种子,开出民族共同繁荣的花朵。武志东带领着各族学子,发挥专业优势,用责任书写民族团结美丽画卷。多年来,他始终不懈为民族建筑的未来而努力,为民族建筑的传承与发扬而奋斗。

上一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在乡村振兴中续写民族团结

下一条:砥砺奋进 自强不息​——访2021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获得者韩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