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当前位置: 专题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教师节特辑】迎接党的二十大 培根铸魂育新人 ——2022年“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事迹展(三)

编者按 一支粉笔,两袖微尘,三尺讲台,四时耕耘……9月10日教师节来临之际,学校评选出一大批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他们严谨治学、潜心育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为国家和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学校的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党委宣传部对获得本年度突出贡献奖的教师进行了采访,通过质朴简洁的笔触,记录他们不懈躬耕、砥砺精进,讲好民大教育故事,发挥模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教师不忘教书育人之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之使命,乘着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东风,在高水平现代化大学的新征程上,争做培养时代新人的好老师、大先生,以更好的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那立艳:坚守育人初心 永葆教育情怀



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从教二十余年,生命科学学院教师那立艳,始终秉持初心,辛勤耕耘,用爱浇灌学子追梦筑梦。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负责人,她依据“情、理、志”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课堂文化,她以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引领学生不断成长。


《物理化学》是那立艳的主讲课程之一,她将传统课堂讲授的物理化学知识延伸到实验室及网络平台,让化学经典内容在信息技术时代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机与活力。她以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结合智慧教学模式进行精准的学情分析,在“合情”的前提下开展教学。授课中宏观勾勒科学原理演化过程,注重融入科学方法,锻炼理性思维,在“合理”中落实教学细节;她通过从自然现象、生活实践及科技前沿出发精心选择教学案例,让物理化学中的经典原理展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同时植入崇尚科学、科技兴邦的情怀,实现“志达”的育人效果。


那立艳非常重视科教融合,她将吸附作为科教融合点,挖掘和提炼吸附研究领域中的物理化学知识,重新梳理了吸附过程中热力学参数的计算,相关研究内容被EI收录;她将吸附计算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将其渗透在具体的知识传授中,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协调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一成果发表在化学高等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期刊《大学化学》上。此外,她还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太阳鸟”项目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及时将理论知识内容结合到实践中来,助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化学工程系下设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作为化学工程系主任,那立艳在专业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化学工程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和良好的工作氛围,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疫情期间无法到校办公的困难,那立艳组织完成了专业认证自评报告的撰写,并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重塑了教学过程,即将迎来专家入校考察。应用化学专业建设也有重大突破,协助专业负责人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申报工作,按照国家一流专业的建设标准稳步推进专业建设,2022年应用化学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参加由中南民族大学牵头的教育部虚拟教研室项目,加强了民族院校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通过开展教研活动扩大了专业的知名度。


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那立艳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教书育人中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她认为是值得的,也是幸福的。“个人及专业所有的进步都是在学校、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化工系全体教师群策群力拼搏奋进的结果。作为一名从教二十余年的教师,我将继续坚守教育初心,脚踏实地工作,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开始,在学生培养、教学研究、科教融合、专业建设方面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那立艳说道。


那立艳坚持立德树人,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让每位学生都“学在民大”,健康成长。


金黎明: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作为一名站在讲台上多年的教师,生命科学学院金黎明老师始终坚守教育初心,耕耘在教学一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金黎明热爱教学工作,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近年来,主持各级各类教改项目12项,发表教改论文十余篇。她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让专业建设与思政建设同向同行。除了守好课堂主阵地,金黎明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她带领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太阳鸟”项目,指导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五十多篇,其中核心期刊七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级各类比赛,共获奖24项,金黎明也连续8年获得校“优秀课外活动指导教师”,还被评为校“创新创业教育标兵”。


“搭建科研工作梯度小组”是金黎明的独家秘笈,在她的研究室,研究生带大四的学生,大四的学生带大三的学生,以此类推,搭建梯队。“金老师是我的班导师,我大一时就进入了金老师的研究室,和学姐学习做实验,今年参加的辽宁省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了三等奖。这极大地鼓舞了我,我要好好学习专业技能,为将来考研究生做准备。”生物工程专业214班的韩袁彤说。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金黎明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2005年刚一入职,她就担任了班导师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学生的成长,尽心尽力对待每一名学生,对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送钱送物,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她的真心,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和喜爱,金黎明也先后荣获了大连市优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校“三育人”奖、“优秀班导师”等荣誉称号。


作为生物工程系主任,她不怕操心、不怕吃苦,竭尽所能地为大家服务。在全系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生物工程系近年来喜事不断、成果不断,2019年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校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作为我校第一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受理的专业,生物工程系于今年7月,正式被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共同认定达到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中,金黎明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一开始,大家对工程认证都很陌生,她认真研读与工程认证相关的各种文件,参加培训班,学习工程认证的理念和申报书的撰写技巧,2020年开始,在专业主任的带领下,系里几位教师组成自评报告撰写小组,疫情期间也坚持以视频会议形式多次讨论。暑假期间,利用假期集中办公一个月,终于完成了自评报告的撰写。2021年,为了迎接专家进校检查,她为系里老师和学生做了多场培训,组织人员检查各种材料,并顺利完成了专家提出的《实习专题汇报》要求。两年多的时间,她几乎每天加班加点,连续三个寒暑假没有休息,全心全意扑到工作中。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金黎明说,她将继续潜心治学,关爱学生,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让每位学生都健康成长,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刘力军:教学相长育新秀 德才兼备泽后昆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从2006年来校至今,理学院、预科教育学院刘力军老师,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寓教于乐,融学于趣,化教于心。”刘力军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促进了学习成效,学习上的成功又会提高学习兴趣,这是良性循环;反之,对学习厌腻,学习必然失败,学习失败又加重学习上的厌腻感,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成了提高学习效果的根本出发点。


从数学公共基础课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到数学专业课的《高等代数》《信息科学原理》,再到计算机专业课《Java程序设计》。从教的16年里,刘力军教过的课程覆盖了信息专业类课程的大多数。在不同课程的教授间,刘力军也发现,授课对象、内容不同,授课的思路和方法也应该相应地改变。比如,高等数学,偏重数理概念,应该重在讲方法,而计算机,偏重实践经验,应该重在引导实操。刘力军本人是信息与通信工程的博士后,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时常会适当将公共数学和学生所在专业的背景相结合,以此扩展学生们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对所在专业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兴趣的不同指引。”针对学科特点和学情,刘力军认为,教学中要善于用具体的例子来讲解抽象的概念;重视计算机能力培养;“重视概念的性质的理解,借助计算机来模拟,信息论课程中用有噪声的图像去噪问题说明信道编码的作用,通过教学实验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生有兴趣才会愿意学,才会爱上学。实验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实验能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既符合我们的学情,又切合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建模能力。”刘力军说道。


作为信息与计算科学系主任和实验中心主任,刘力军一直致力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和计算机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理性思维,理解概念的源与流,强调抽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才能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作适当的引导,达到因材施教。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数学下的两个本科专业之一,它的主干学科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既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也需要较强的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算法分析设计和程序设计能力。“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数学概念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如何让学生欣赏数学,感受数学之美,计算机给了它这个展示的舞台,而老师就要做他们的红娘来牵线搭桥。”


“科研是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多年来,刘力军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学术会议,不断开阔视野,防止自己脱离科研环境,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同时,还一直致力于国家一流专业申报工作,积极做好申报资源挖掘与整合,加强对申报组织和过程跟踪,最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20年获批省级一流示范专业,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桃李不言,教泽绵长。“于老师而言,自己的学生,就是自己最好的名片。”刘力军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去开拓专属于自己的未来,成为最好的自己,只要心中有光,不断前行,即使未达到彼岸,也将收获一路风景。


徐文:坚守科研初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信息更新如此之快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青年科研人员,徐文一直将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探索未知科技领域作为自己的目标、初心和使命。来到我校两年,徐文在科研项目中取得显著成绩。


科研的道路是崎岖的,持之以恒之下收获的果子却是无比甘甜的。在徐文看来,科研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一个接一个的瓶颈期令人彷徨、迷茫,有时甚至在潜心研究多年后,突然发现结果完全偏离预定目标,这是常有的事。即便如此,徐文秉持崎岖道路终有峰回路转的信念,他说:“科研这件事就是要坚持到底”,这也是他教育学生的核心思想。


坚持初心”是徐文重复和强调最多的词语,而这四个字也已和他融为一体。徐文说:“我们还是要坚持自己的初心,去想怎么解决问题。我们研究的内容肯定是国家需要的,那不管有多少困难,我们还是要想方设法去完成。”遇到问题,徐文积极面对,对于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徐文表示:“那就放一放,等到自己积累到一定程度,灵光就一现。”诙谐的回答中却透露出他坚定的决心:“不容易,但总之是要完成它”。


徐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大连市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10余项;曾获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0余篇,被SCI他引6000余次,申请授权专利10余项。2022年8月,徐文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这也是我校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作为一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才刚刚起步”,他更希望自己能在此基础上不断进步。不断进步四字看似简单,背后却是责任和担当,是又一个漫长研究的新起点。


拥有“科研工作者”和“老师”这两个身份,徐文总能自如地无缝切换。在学生眼里,他勤勤恳恳、全神贯注于研究,却无比平易近人,在教学上“有求必应”。


在徐文自己眼里,科研工作者和老师并不冲突,反而相辅相成。他认为做科研的过程是深化、强化自身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不仅有助于教学,还帮助学生接触一手信息,增强信心,提高实践能力。打造具有特色的项目就是在为年轻人搭建平台,科研有成果,平台有提升,教学有创新,整体有进步。


在日常教学中,徐文不仅重视学生们的专业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还重视崇高理想和明确目标的确立。知识重要,知识用在哪更重要,徐文说:“我们科研人员就要具备为了理想、为了国家的信念,年轻人也要走出去,增强国际视野,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徐文对材料科学与工程这一学科充满信心和希望。材料科学与工程作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学校提供充足的科研资源,年轻科技力量源源不断地加入,正在原有的特色之上向好发展。徐文说:“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努力打造一流。我们把学科做到一流,反过来,学科也会支撑学生和年轻老师进步,如此再反哺学科,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徐文鼓励青年人努力进取,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作贡献。他回忆十多年前做研究的情形,平台少,设备短缺,实验条件差。如今有了奋斗条件,青年人更应该奋力拼搏。生在伟大时代,青年工作者享受的资源更多,肩上承担的责任也更大。责任不是负担,而应该成为动力,“科研工作是需要这种动力来支撑漫漫长夜的”。


上一条:【三全育人】辅导员的“七十二变”

下一条:【教师节特辑】打通教育管理服务学生“最后一公里” ——“优秀班导师”标兵事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