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当前位置: 首页 > 典型经验 > 正文

【“走转改”小分队报道】土木工程学院: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 精心打造“土木工程师的摇篮”


发布日期:2023-12-06  作者:李德万 编辑:田芮溪 来源:党委宣传部

引人注目的中铁集团招聘海报、象征着收获喜悦的签约留念板、单位亮眼的就业光荣榜……走进明理楼大厅,土木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结出的果实随处可见。“上手快,肯奉献,扎根基层服务祖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用人单位如此评价土木工程学院毕业生。多年来,土木工程学院坚持“应用是根,创新是魂”的人才培养理念,传承发扬“钢筋混凝土”精神,干实事、出实效,闯出了一片属于“土木人”的人才培养新天地。



人才培养理念先行精准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018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马国双,目前就职于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市场开发部报价中心,得益于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一入职就很快熟悉和适应了工作内容和环境。“学院还为我们开设了BIM培训课程,有的同学一毕业就进入了大型国企的BIM研发中心,现在发展得都很不错。”


走进土木工程学院,无论是省、市级别的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或是坐落在“四合院”周围的土建类虚实结合实践实训基地,还是三个专业的20余个实验室,都不同程度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018届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毕业生白振目前在一家民企担任部门经理,在学校四年的求学时光中,除了书本的知识,通过金工实习、现场见习、各类的实验操作,他掌握了工程实际能力,到单位后很快就适应了岗位,从同批入职者中脱颖而出。



在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时,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多年来,学院为国家建设行业输送了可堪重用、可担重任的高质量人才。


“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关系强国建设的质量、水平和成效。多年来,土木工程学院始终坚持‘应用是根,创新是魂’的人才培养理念,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三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内容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也在不断升级改版,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始终不变。”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高云莉说。


紧扣主线聚焦主业精确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锚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土木工程学院紧紧围绕教学改革,全方位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提质增效。学院积极组织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精心组织各类教学竞赛和教学经验分享活动,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经过多年的建设,如今的土木工程学院专业特色鲜明、专业建设思路清晰,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辽宁省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辽宁省教学改革项目立项、12门课程获评省级一流课程……一系列的成绩是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实实在在结出的果实。



除了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学院深入落实学校党委提出的“四个突出”战略,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扎根服务民族地区,多名教师被评为“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


“以孙建刚团队为代表的土木师生,足迹遍及了多个民族地区。在贵州省铜仁市,他们开展了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数字化保护、民族地区古建筑数字化保护等项目,为贵州省铜仁市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民大力量。”学院副院长徐蕾介绍,步履不停的孙建刚团队,如今又深入了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继续推进文物数字化保护专项帮扶工作。


结合专业特点,学院教师聚焦主责主业,围绕智能建造、清洁能源、智慧供热、污水处理、乡村振兴规划等方面开展了多个项目和帮扶活动。“学院有多名教师是双师型人才,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实际工程经验,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民族地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学生也作为项目成员参与其中,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能力和水平。”学院党委副书记崔利富介绍。


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精心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今年暑期,第十六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在重庆落下帷幕,我校学子在建筑类、道桥类、机械类三个类别的比赛中,共获团体及个人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1项。在这项被誉为“图学界的奥林匹克”的专业竞赛中,土木学院组织的学生参赛队已连续六年获得一等奖,参赛队的指导教师范伟今年还作为代表向全国参赛的742所高校作了经验交流。


力学大赛、结构设计大赛、数字化成图大赛、BIM创新应用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大学生混凝土设计大赛、工程管理算量软件大赛、工程项目管理沙盘大赛……近年来,土木学子在各类专业赛事上获国家级奖项百余项,学生的创造力在不断被挖掘、提升。



说起这些成绩和荣誉涌现的原因,学院党委书记朴晶表示,“依托土建类虚实结合实践实训基地,学院精心打造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条件和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学院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涌现出‘纸壳笔记’男孩苏卜呷、入选国家奖学金名录的周赫等一批优秀学子”。


学院同样注重研究生培养教育,将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我们积极探索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贯穿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科研项目、学科竞赛、荣誉奖励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副院长王丰表示。近四年来,学院研究生共发表学术论文25篇,其中SCI检索、EI检索和中文核心等高水平论文6篇;获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余项;获校级研究生创新项目立项18项。在国家级、省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12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土木工程学院的培养下,一批又一批学子到中铁、中建、中交等单位,为祖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贡献力量,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学院就业率连续多年达90%以上,超过19%的学生在偏远地区和基建一线,默默耕耘,脚踏实地,彰显新时代工程人的风采。


“多年来,学院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逐步形成了具有学院特色的‘钢筋混凝土’精神,具体内容为‘敢于负责、勇挑重担的担当精神,甘于奉献、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借喻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良性能,体现了学院专业以及行业的特点,能够进一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学生内心,更符合学院师生长期形成的优良作风。土木学子在学院精神的激励和指引下,成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践行者,成长为有担当、善协作、有骨气的新时代土木工程师。”学院院长王振说。


大连民族大学贯彻落实国家民委委属事业单位改革发展部署会精神专题网站  版权所有©大连民族大学

开发区校区:大连金普新区辽河西路18号(116600)金石滩校区:大连金石滩旅游度假区金石路31号(116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