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当前位置: 专题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青春实践踏遍锦绣山河 学而有为坚定前进步伐 ——大连民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692支实践团队、近4000名师生、22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022年的暑假,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连民族大学组织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民大师生以民族团结实践团、理论宣讲实践团、党史学习教育团、乡村振兴促进团、发展成就观察团等专题团形式奔赴各地,在社会实践中上好广大青年学生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循声觅道 汲思党光从峥嵘历史中赓续红色血脉


按照学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思路,300余支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团利用全国700余处红色教育资源,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每到一处,实践团成员们亲身接触那些历经沧桑、富含不朽精神的革命遗迹和英雄遗物,思想和心灵都会受到一次震撼和洗礼。


在云南省玉溪市,土木工程学院实践团的成员们聆听聂耳用他满溢的才华、以笔和乐曲为枪谱成的民族战歌;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实践团的成员们静静倾听抗美援朝老兵讲述杨根思等烈士如何用生命燃起熊熊烈火;在广西、辽宁,在河北、内蒙古……理学院、预科教育学院实践团前往多地进行党史学习教育,用足迹拼接起英雄的中国。


雕刻着无数先辈奋战历史的红色圣地,散落在中华大地,每一处都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记忆宝藏。王杰纪念馆前那象征着他短暂而热烈的23岁生命的23级台阶,赤峰市烈士陵园内长眠的那40名苏军烈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21团王德明战士那打了296个补丁的男式军大衣……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前赴后继,用鲜血和无悔的付出换来了美好的今天。


9567


忠魂不泯,浩气长存,实践团成员循声觅道、汲思党光,深刻了解革命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在学习党史的道路上感悟党红色的传承;述往思来、向史而新,在汲取历史的智慧中迎接新的蜕变。


“一粒火种”划亮夜空,“一次决策”占据先机,“一个会议”延续希望。安平县台城村,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前,高大的红色石柱上一团熊熊火焰燃烧不息;小河口会议会址前,红四方面军领导建立的游击队,身影仿佛如初;西柏坡纪念馆内,《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大型浮雕里,始终伫立的共产党人眼中传承着希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实践,对于实践团成员而言,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笔宝贵财富。


“我们作为新时代少年,虽然不能如先辈们那般,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但是,我们应该接下先辈们肩膀上的重担,传承红色精神,让更多人从中汲取催人奋进的力量,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就是对革命历史最好的致敬。”九一八纪念馆前,实践团的刘紫阳说道。


知所从来 明其将往 从民族团结中汲取砥砺之力


伊通满族自治县满族博物馆、锦州博物馆、关向应博物馆……机电工程学院实践团在新疆聆听民族团结典范人物巴什拜爷爷的故事,在锡伯族博物馆诵读战士们远离家乡戍边卫国的丰功伟绩,在银川探寻贺兰山岩画对中华文字源远流长的影响,孜孜不倦地追寻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生动史证。


理学院、预科教育学院实践团走入绥江县城的“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感受新时代各少数民族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新面貌,在广西壮丽的山水中听当地的老人讲述谭金燕老师为大瑶山的民族团结事业作出的无私奉献,在伊宁美丽的小镇中见证刘细君公主和亲带来的中原与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友好往来。



去往库伦旗的外国语学院实践团将视角聚焦在了被收录进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安代歌舞中,见证了其在各民族文化交融过程中产生的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浴火重生的创新;西藏实践团成员在西藏博物馆《步辇图》下驻足,欣赏这幅述说了唐蕃和亲的画卷,见证漫长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巴林右旗实践团在“猪首玉龙”前感慨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时期,上古氏族、部落各自图腾中特定的意象经历的共融与共生。


“更多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也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和谐统一的大家庭,民族团结之花始终热烈灿烂的盛开在祖国大地的每一处角落。” 西藏实践团的扎西央宗同学说。


初心坚守 躬行实践 从理论宣讲中感悟百年华章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百色中学,土木工程学院实践团带领同学们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下的青年观;在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建筑学院实践团进行党史宣讲并且相互交流感悟;在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第六高级中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实践团与同学们共同了解新时代的发展成就,厚植爱国情怀。


“学习、实践‘两不误,两促进’。”此次实践开始前,理学院、预科教育学院实践团的团队成员就定下了行动原则,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拓宽视野。在参观内蒙古、河北、河南、四川、宁夏、广西七大省红色地标的同时,他们打造了VR红色教育平台、并开展了“在贴吧推广红色故事”、“录制青年大学习vlog”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实践团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当地小组成员的带领下“云参观”各地红色纪念馆,并将活动时拍摄的视频资料作为素材,结合自身的体会感悟,将红色精神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宣讲。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深切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更明白了“中国共产党伟大、光荣、正确”这句话是中国共产党经过时间与磨难的重重校验后受之无愧的赞誉。


此次红色宣传之旅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在浴血革命、开拓建设、改革开放等时期英勇抗战、迎难而上的历史,缅怀了老一辈革命家、建设者的丰功伟绩,使队员们深刻了解党史,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历史责任感。


陆游曾有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学们在躬行实践的过程中,再次用实际行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上了属于青年大学生自己的“注脚”。


饮水思源 恒心不移 从乡村振兴中体悟时代印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此次大连民族大学119支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乡村开展学习调研,结合自己专业特点,用实际行动反哺家乡。


走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上江乡格栏村,映入实践团成员眼帘的是整齐有序的民居、干净宽敞的水泥路、美丽生动的墙绘;步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新镇的双山子村和辽宁省凤城市大梨树村,近距离的乡村之美让大家感到乡村地区的真实变化。


在家乡当地的奶制品加工厂,理学院、预科教育学院实践团成员亲自上手操作,在制作过程中体会到了“科教兴农”、“科技兴农”方针的积极作用;在安徽省安庆市黄墩镇,外国语学院实践团与当地老一辈人亲切交谈,听他们讲述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将他们这个小镇一步步变成蓝莓全国销量示范镇……


5955D


从智慧农业的应用到稻蟹种苗繁育,从整合散户的发展到农机股份承包制的试验,从农业科普游到农耕文化游的建设……大家看到了家乡乡村振兴建设中许许多多优秀的成果,看到了无数农村振兴、农民富裕的可能。


“塞罕坝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这个‘赛罕’是蒙语,意为美丽;‘坝’是汉语,意为高岭,所以塞罕坝的全名可以译为‘美丽的高岭’……”实践团成员李奥子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带领其他成员参观了塞罕坝博物馆,见证了它从荒漠变成了层层林海的伟大故事。


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官厅乡官厅村、在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实践团成员进行普通话推广、发放自己制作的宣传单,帮助村民说好普通话;在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毕节市黔西市甘棠镇……经济管理学院实践团的成员们参观猕猴桃种植基地、南瓜种植基地等特色产业园,探究当地致富途径,探寻乡村发展历程,用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扎根大地 实干兴邦 从发展成就中坚定前行步伐


辽宁省朝阳市,经济管理学院实践团成员们结合所学知识对朝阳市近年来变化进行充分调研,感悟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意识地培养了团队的集体主义协作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云南省昆明市,环境与资源学院实践团成员在斗南花市考察了近年来鲜花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心中埋下终会破土而出的希望之种;贵州省贵阳市,外国语学院实践团成员以贵州的青山绿水为课堂,深入了解城市大数据全面覆盖、数字经济快速增长以及多民族地区之间的融合之美。


时代在变,年轻的面孔也在变,但刻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的兵团精神不会变。在这样一座由军人选址、施工建设并管理的城市,建筑学院实践团成员们见证了这里是如何从寸草不生的戈壁到生态宜居之城,从荒凉的沙漠到片片雪白的棉花;了解到在这里有多少不曾留名的军人、不计其数的知青不畏艰险地开垦拓荒,诠释什么是兵团精神……



“1803名官兵从新疆阿克苏出发,徒步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创造了18天沙漠行军1580英里的奇迹。之后,他们在沙漠边缘扎根,投身于生产建设,其中的大多数人从未离开过,有些人甚至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他们伟大的民族情怀,我们时刻铭记于心。”在新疆军垦博物馆参与实践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实践团宋亚飞说,重温伟大的军垦精神,让我心怀对中华儿女勤劳勇敢的骄傲,积蓄起想为民族复兴出一份力的力量。


书本之内,典籍凝九州之志,文字汇千载之思,是祖先在历史长卷上以勤劳、勇敢、智慧作出的无声回答;书本之外,山河壮阔、人民幸福,今日之中国,是百余年来无数志士先驱以青春、生命、信仰铸就的答案。


拥“知所从来”的定力,握“识其所在”的清醒,迎“明其将往”的自信。民大学子在中华大地上聆听时空的回声、在山河锦绣中以青春追党光,在实践活动中赓续红色血脉、在身体力行中学史崇德,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上一条:【教师节特辑】线上课堂•教育随笔”优秀作品展(一)